围绕贾浅浅能不能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大讨论(准确讲,应该叫大讨伐),随着中国作家协会9月2日的说明和公报,暂告了一个段落。但围绕着贾浅浅诗歌水平的讨论讨伐似乎并没有结束,而且越来越转向了诗外。
中国作家协会在《关于2022年会员发展情况的说明》中说:“2022年共有2211人符合入会申请条件。中国作协组织专家咨询评议,经投票产生推荐入会名单。8月16日,中国作协书记处同意将名单予以公示,征询社会意见。”“名单公示后,引起广泛关注。其中,贾浅浅引发争议。中国作协书记处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后,研究决定不将贾浅浅列入2022年新会员名单。”
(网络截图)
看了这个《说明》和《中国作家协会公报》及《公报》中的《中国作家协会2022年新会员名单》后,给人的第一个感觉是,2022年中国作家协会到底发展了多少个新会员?新会员中有多少个男会员,多少个女会员?还真需要每一个阅读的人去自备一个计算器,把相应的名单汇总之后,才能知道结果。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技术,令人十分不解。是中国作家协会的写作水平所致,还是另有什么事后的新意图?比如公示之后再增加几个名单,就不会和公示总数相冲突了?
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贾浅浅的说明。《说明》说:“名单公示后,引起广泛关注。其中,贾浅浅引发争议。中国作协书记处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后,研究决定不将贾浅浅列入2022年新会员名单。”
一句“引发争议”,就轻飘飘地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不将贾浅浅列入2022年新会员名单”的全部理由。
但凡文学作品,几乎没有不引发争议的。“引发争议”绝对不应成为拒绝他人成为会员的理由。拒绝他人成为会员的理由应该是他符不符合入会的条件,有没有资格入会,即他有没有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创作能力,或者说他达到了一个作家应有水平没有?如果达到了一个作家应有水平,他本人又愿意加入作家协会,申报程序又合规,对申报资料的审核又没有问题,就应该欢迎他加入作家协会。除非你是邪会,不是协会。因为只有邪会才会在入会的章程、程序之外,附加其他的条件。
(网络截图)
《中国作家协会章程》第一条指出:“中国作家协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各民族作家自愿结合的专业性人民团体……”第二十三条说:“凡赞成本会章程,发表或出版过具有一定水平文学创作、理论评论、翻译作品,或从事文学编辑、教学、组织工作有显著成绩的中国公民,可申请入会。”“个人申请入会,由团体会员推荐,或两名个人会员介绍并征求申请人所在地区或系统团体会员的意见,经专家评议,由本会书记处审议批准入会。”
可见,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并没有“引发争议”就不准入会的规定。
客观地说,引发争议的不仅有作家及其作品,就是我们的一些执法活动也会引发争议。近期最著名的执法争议就是榆林芹菜执法案了。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市场监管局认定销售了5斤芹菜的罗某夫妻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给予6.6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后被国务院督察组认定是“处罚不当”,并被中央电视台曝光,引发全社会对执法部门一边倒的指责,对经营户的同情,这在我国查处食品安全案件中是绝无仅有的现象。但《中国市场监管报》却敢于和顶头上司国务院的督查组较真,敢于和央视硬杠,不怕舆论,不畏民众,及时刊发《榆林问题芹菜因“毒死蜱”残留超标被重罚,冤不冤?》,旗帜鲜明地支持基层市场监督执法部门,哪怕他们是因为和考核挂钩,和个人绩效、奖金、补助等等福利挂钩而执法,也坚决支持他们。
(榆林芹菜执法案截图)
在现实生活中,哪有老子不护儿子,不为儿子壮胆撑腰的道理?不管儿子千错万错,但他终归是自己的儿子,打断骨头连着筋,是否认不了血脉的。
《中国市场监管报》的做法,难道不值得中国作家协会学习学习,模仿模仿?在作家协会的会报上也来一个分析。从这个方面来讲,中国作家协会确实有些不讲武德,没有旗帜鲜明地站在写作者的一边,在一定程度上寒了写作者的心。
综观网络上对贾浅浅诗歌的“讨伐”,主要集中在《雪天》等十来首诗上。9月4日,贾浅浅辟谣:“《雪天》《真香啊》《黄瓜,不仅仅是吃的》这三首诗歌,不是我本人所写,和我毫无关系!”但不少人并不买账,不仅这三首诗和《朗朗》、《我的娘》风格如出一辙,更重要的是,既然不是你写的,为什么网络上传了这么久都不辟谣,等到作协声明不让你入协了,才说是假的?还有《给我个理由,我为什么不能加入中国作协?》等文的出来,让不少人认为,贾浅浅并没有认怂。
(网络截图)
贾浅浅写作的诗歌当然不只是网络上流传的那些,她出版的三本诗集水平的高低,自然萝卜白菜各人所爱,见仁见智,无需在此评价。也就是文无第一的原因所在。但在内容上,不能不说贾浅浅的诗多多少少还是开创了将日常生活入诗的先河。而这一点恰与人们对诗歌高大上的认知相背离,从而引发了人们对贾浅浅诗歌的调侃、嘲讽、搞笑、模仿和讨伐。
说到底,贾浅浅千不该万不该把小孩子对屎呀尿呀的认知写成了诗,千不该万不该把成年人内心渴望得要死嘴巴上却正经得要命的性生活写成了诗。性生活历来都是十分敏感的题材,说说带色的笑话可以,但将其写成文字则事关涉黄,尺寸非常难以把握,过之则黄,不及则寡,只能用框框、省略号等等进行暗示,让读者自由想象,或跳过或意淫,而不是为读者提供一种单一固化的画面。
也就是说,文学创作也是要遵循“有的事,可以做但不能写;有的事,可以写但不能做;有的事,既可以做又可以写”的原则,并不是所有的事都可以写,即使写成了文字也不要全世界都知道,即有所写有所不写,有所自赏有听他赏。正如新华社所说的那样:“或可自赏,莫付流觞”。
(贾浅浅)
所以,当一些专家为贾浅浅正面评价时,也成为讨伐贾浅浅的把柄。如张清华教授说“如此和谐,如此清脆而不同俗流,有某种来自通灵的气质”,是“朴素的诗篇”,“有的人可能写了一辈子也未必像她那样更接近诗歌的本质。浅浅诗歌里的诗意是自然地绽放”等言语,也被人大批特批。包括张清华、贾平凹、何言宏、荣光启、朱必圣、陈晓辉、彭敏等在内的专家和媒体,都被某些人认定为是“极力为贾浅浅抬轿子”和“造神”的牛鬼蛇神。
透过这些,我们终于明白了,人们对贾浅浅讨伐的绝不仅仅是她写的诗,而是她诗外的那些东东。包括她的文二代身份、她250分读211大学、怎么成为大学副教授、她凭什么在《诗刊》等报刊上发表诗,等等。人们痛恨的不是那几首诗,而是阶层的不断固化;痛恨的不是写作水平的高低,而是别人努力一辈子也达不到她的起点!网上流传的贾浅浅的那些诗,正好被人拿来作为一种冠冕堂皇的借口,作为喷发的火山口,将对所有不公的不满都发泄了出来。
(网络截图)
贾浅浅如果不是一个文二代,不是原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贾平凹的女,不是西北大学文学院的副教授,不是在读博士生,她就失去了作为“靶心”的作用。假如她是一个贫二代草二代,也许她还会借此成为一个正能量的网红诗人。看看网络上,多少人不是把自己的人设打造在农村打工人的角色上的?而且一打就红,流量从天而来,利益从天而降。这都是从影视娱乐圈男人伪娘化、女人无衣化中学习而来的。
不过中国作家协会在这次的大讨论大讨伐中,是不应该沉默不语的。贾浅浅既然已经是你们公示的候选会员,就应该讲一点关心关心写作者的武德,组织专家对贾浅浅的文学创作做一个全面客观鉴定,对她在整体上是否达到了作家该有的“一定水平”,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以正确引导舆论,真正履行《章程》二十九条的职能:“会员如违反本会章程,违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公序良俗,或违纪违法,由本会书记处视情节轻重,决定予以批评教育、暂停会籍或取消会籍。”尽管她还不是会员,但至少也是一个心甘情愿的会员备胎啊。
说一句实话,协会入不入的无所谓。中国作家协会虽然名声很大,级别很高,但如果不是其中的专职领导和专职工作人员,也就是领一本可以证明自己是作家的证书而已,除此之外,就是“遵守本会章程、执行本会决议、参加本会活动、接受本会委托工作、缴纳会费的义务”。
(中国作家协会大门)
在当今社会,一个真正有水平的写手,是没有必要入什么协的。这不是说缴不起每年的会员费。而是说一个真正的写手,不是靠入协来实现理想抱负的,而是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讲话的。一个人要成为写作大咖,要想通过写作致富,唯一的途径就是创作大众喜爱的作品,把作品变成畅销品抢手货,才有可能成为年入千万和过亿的作家。
一个作家如果不能依靠自己的创作实现年入千万亿元,我认为是有损作家这个称号的!你既然戴上了作家的帽子,就意味着你的写作已经成家立杆了,可以凭着创作养家发财致富了!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你就还不是作家,仅仅是一个扑街的码字人,或者说你最多只是一个文学爱好者。
衡量一个人是不是作家,不是看他有没有作家协会的会员证,而是看他有没有把一个个汉字转化为魅力无穷的精品,使识字的人见了之后就爱不释手,就不停的买买买,疯狂的读读读,成为你的粉丝,成为你的字奴。
这才是一个作家应该有的能力。
(非本人所写的《给我一个理由》网络截图)
作家协会那么多的会员,有多少是年入百万千万过亿的名家?我觉得,中国作家协会的入会条件中,至少应该加一条创作年收入税后达到50万元或100万元以上的条款。创作年收入达不到50万或100万的,都不能入协,已入协的,如果连续3年还达不到这个年创作收入标准,则果断劝其退会。
钱虽然不是衡量文学创作水平的唯一条件,但一个作家如果不能靠创作养家致富,不能成为先富之族,至少说明他创作出来的作品还没有成为商品。这样的人是不能称为作家的,应改行从事其他工作,自然也没有脸面在中国作家协会里滥竽充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