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生任何时期,闹恋爱最热烈的时候,也没有忘却对学问的忠诚。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这是我至此为止没有变过的原则。……一个艺术家必须能够把自己的感情‘升华’,才能于人有益”。
傅雷用自己的经验来告诫儿子,如果是三年前的我去看,我可能还会觉得这是所有父母一致的没道理的叨唠,但是现在经历了知识付费的我深觉傅雷的远见,其实,这和教育中一条特点也是完全吻合的——终身学习。而傅聪作为艺术家,傅雷的关切自然更深,“于人有益”其实实在是朴实的道理,只不过普通人或许因为环境会觉得傻,而只顾自己。关于艺术的最紧要的一点,就在于这点了:
波兰听众评价傅聪说“这种天赋很难说来自何方,多半是来自心灵的纯洁;唯有这样纯洁到像明镜一般的心灵才会有艺术家这种情感,这种激情。”
这话的意思和王国维说的是一个意思,“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之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
傅聪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这句话刻在了傅雷的墓碑上。我理解有两种意思,一种是,每个人对于艺术或者其他事物的理解程度不同,就像金字塔,越往上人越少,最上面就没人了,赤子就在这里,他能领悟的更深,但却没有同伴,于是他自己创造一个世界,来让自己不孤独。所谓“世界”,可能指赤子的作品,可能指他所惠及的人群。另一种理解是,赤子对于世界的理解与旁人不同,这也没有什么高下之分,只是别人不懂他,所以他创造一个世界。
想到书中傅雷说到的一个肖邦的故事,肖邦弹琴,下面听众都痛哭,而肖邦结束后却说:“你们这群傻子!”
傅雷谈李杜特点的时候,说“写实可学,浪漫底克不可学;故杜可学,李不可学;国人谈诗的尊杜的多于尊李的,也是这个缘故。而且究竟像太白那样的天纵之才不多,共鸣的人也少。所谓曲高和寡也。”
不知是什么缘故,我一直觉得李白是比杜甫要厉害得多的,或许是环境原因,大家对于能力这个东西更看重天然的,或许是作者环境的原因,杜甫总是更凄惨些,李白要乐观些。但是对于两人看法,大家确实是一致的,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中也是同傅雷一样的看法,他认为现实主义比浪漫主义更实用,对人类的益处更多。
“我替恩德讲《长恨歌》与《琵琶行》,觉得大有妙处。白居易对章节与情绪的关系物得很深。凡是转到伤感的地方,必定改用仄声韵。至于《长恨歌》,那气息的超脱,写情的不落脱俗,处处不脱帝皇的雍容气派,更是千古奇笔。看的时候不妨有几种不同的方法:一是分出段落看叙事的起伏转折;二是看情绪的忽悲忽喜,忽而沉潜,忽而飘逸;三是体会全诗音节与韵的变化。”
书中傅雷常与傅聪谈论琴方面的内容,这个自然。但是傅雷把中国古典文化中的优秀作品统统拿出来,交给儿子品鉴,这点实在是一辈子的老师。《琵琶行》现在是高中教材中必背篇目,文章中描写琵琶的段落是精彩的部分,琵琶女的经历触动作者,在此背景下写出的名篇。谈到白居易,我可能会更多地想到他的语言多么通俗易懂,因为不识字的人都能听得懂。在这种情况下,他依然能写出雍容华贵的文字,这是令人惊叹的。
关于《长恨歌》的解读,我觉得傅雷真是不愧是艺术家,文章的解读利索又精准,叙事和情感足以理解了。而有一个作为钢琴家的儿子,所以还需要去从韵的角度去解读。
“中国哲学的理想,佛教的思想,都是要能控制感情,而不是让感情控制。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痴如醉,哭笑无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艺术与人生的最高境界。”
我想起曾听人说过,有语文老师上课讲到动情处流泪的事,学生们看了都觉得虽然不知道他为什么那么感动,但是觉得他确实是很沉浸在其中的,觉得他是确实热爱自己的事业的。还有一个老师,他在大学上课的时候,把底下的学生讲的哭得稀里哗啦的,他自己哭没哭我倒不知道,大概是没哭,想想他平时的调性,应该是没哭的。
说实话,我在听说第一位老师的时候,内心也是很感动的,但是仔细想想,书中所表达的情感如果没有传达给学生,那么这节课就是不那么成功的了。我自己其实现在连这位老师的水平也做不到的。
傅雷这样在信中写“这当然不能一蹴而就,尤其是你,但不能不把这境界作为你终生努力的目标。”
“你现在手头有没有散文的书(指古文),《世说新语》大可一读。《人间词话》,青年们读懂的太少了;肚里要不是先有上百首诗,几十首词,读此书也就无用。我个人认为中国有史以来,《人间词话》是最好的文学批评。开发性灵,此书等于一把金钥匙。一个人没有性灵,光谈理论,其不成为现代学究、当世腐儒、八股专家也鲜矣!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通才能成为‘大’……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
傅聪在波兰演奏,经常受到当地人称赞,尤其是弹奏肖邦,当地人甚至说“你为什么不是波兰人?”他们很惊奇为什么一个中国人会能够把肖邦弹奏地那么好,会让当地人疯狂,我想这除了傅聪本身的艺术天赋以外,最重要的原因大概就是他所受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吧。中国这么多年的经典确实了不起,读这些书需要慢下来,需要放下一些东西,现在还有多少做着与文学不相干的工作的人在读呢?
“《古诗源选》《唐五代宋词选》《元明散曲选》前面都有序文,写得不坏,你可仔细看,而且要多看几遍,隔些日子温温,无形中可以增加文学史及文学体裁的学识。谈词、谈曲的序文中都提到中国固有音乐在隋唐时已衰敝,宫廷盛行外来音乐,故真正古乐府如何唱法在唐时已不可知。……后人把泛音填上实字,反而是音乐的大阻碍。昆曲之所以如此费力、做作,中国音乐被文字束缚到如此地步,都是因为古人太重文字,不大懂音乐,懂音乐的又不是士大夫,士大夫视音乐为工匠之事,所以弄来弄去,发展不出。”
语文考试有一点可能比较难的地方就是文学常识,这其实确实是靠积累的,平时翻翻各种书,是有用的。
想起前几天看的《明日之子》里,有一次小比赛是几个人一起在舞台上,唱一首曲子,没有词,有一位选手填了词,因为这个点,评委宋丹丹和华晨宇争执起来,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选手填词的目的也说了,是为了好记曲子,单纯从这一点来说,或许好记了,但我觉得填了词之后的曲子就不是之前的曲子了,曲子本身的意义失去了。
“多读中国的东西,可以转移你的精神紧张”。
傅聪在准备演奏会期间,精神会紧张,会有压力,傅雷这样教他。我觉得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有魅力的,即便有为了考试这条目的以外,我还是觉得学生应该都喜欢上语文课才对。